- 商品介绍
- 下载记录
- 用户评价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当前研究的重点地壳和与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第二章
1,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2,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地幔的特征: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3%,质量是地球的67.6%
地核的特征: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5.6-5.7 g/cm3,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大约是12.5-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3,地壳均衡的含义;按阿基米德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下界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顶部则会产生高低不平的现象。这种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地壳均衡。
4地震波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
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
2、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3重力异常:往往在现场实测的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且有一定的偏差,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其原因有二: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测点与平均海平面之间有剩余物质(如测点在高山上)。
4重力校正:将重力值校正到相当于平均海平面高度上的重力值的过程(校正后的值与正常值偏离的部分称“重力异常值”)。重力校正又称为布格校正,可分为高程校正和中间层校正。
凡是校正后的重力值大于正常重力值的称正异常,反之为负异常。
5. 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米,增加的地温值;
地温级——每地温增加1摄氏度增加的深度
地磁场的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
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个部分组成
6.地内温度的分层:
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阳辐射,向下递减 ,日、夜、四季、有变化。
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
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
第三章
1、地表是由弧形或线形延伸的巨大山系与面状展布的高原平原和盆地组合而成
2、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和洼地。
3、海底地形的类型:大陆边缘: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
4,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5,组成岩石圈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 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物质组成: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有机质和胶结物
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
层理构造:1,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2,波状层理3,交错层理4,递变层理
5,透镜状层理和压扁层理6,韵律层理和沉,7,块状层理
层面构造:1,波痕2,泥裂
岩浆岩:是岩浆冷凝的产物,也叫火成岩。
结构:晶体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晶粒相对大小:等粒和不等粒;
构造:块状,气孔·杏仁状,流纹状
变质岩:是原岩在固体状态下、经过一定的温度与压力的作用,有时还有新的成分加入,使其内部物质组成或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因此,具有一定的外部形态。
用户:正***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2024-01-13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