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福利
主页 > 政治 >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1117 40 未知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分类 政治

价格:¥9.9VIP¥0

购买数量: (库存:充足

免登录购买

扫描二维码轻松支付

  • 商品介绍
  • 下载记录
  • 用户评价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新时代的意义(新时代的三个意味着)

●  意味着近代以来经久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新时代的内涵

●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   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团结、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

●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   中国梦

●   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   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   怎样实现中国梦?

●   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   响应党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

●   青年一代团结起来,争当改革先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的奇迹。

●   中国梦在各个时代的体现

●   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一代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的是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革命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一代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的是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建设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一代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争当改革先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的是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改革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宏愿矢志不渝,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的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的是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复兴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   二、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作为时代新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   立大志: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   明大德:就是要锤炼高尚品格,崇德修身,启润青春。

●   成大才:就是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   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

●   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紧密相连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   思想道德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   法治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   为什么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   因为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一个人能否被社会接纳并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

●   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   法治素养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把握发展机遇、做好人生规划、书写时代华章的必备条件。

●   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意义


●   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有助于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   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第一章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   一.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   人的本质(人是什么)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   人的属性

●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社会关系

●   包括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

●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

●   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

●   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目的

●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   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目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   人生目的决定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   人生态度(人应当如何活着)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   人生态度影响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往往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   人生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   人生价值制约着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   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   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   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   人生观

●   人生观决定人生道路方向

●   人生观决定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

●   人生观决定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   世界观

●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   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   价值观

●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对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


第一章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   一、高尚的人生追求

●   高尚的人生目的总是与奋斗奉献联系在一起

●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树立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的意义:

●   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生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道理。

●   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   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人生须认真

●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应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的面对生活。

●   人生当务实

●   务实,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图虚名, 不务虚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

●   人生应乐观

●   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体现了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

●   人生要进取

●   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才能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   唯有树立积极面对、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   (一)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   基本尺度(劳动与贡献):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   评价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式

●   既要看贡献的大小,也要看尽力的程度。

●   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人的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统一)

●   既要注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   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   大学生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   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己,准确把握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自身条件。

●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长才干、增强本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充分准备,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   正确看待得与失

●   不要过于看重一时的,不要惧怕或斤斤计较一时的,要跳出对个人得失的计较。

●   正确看待苦与乐

●   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   准确把握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努力做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开拓者。

●   正确看待顺与逆

●   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人生价值才能够实现

●   无论是哪种境遇,对人生的作用都可能是双面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他们。

●   正确看待生与死

●   生与死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

●   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生命可贵,敬畏生命的意识。倍加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性面对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   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也要有为了崇高目的而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

●   正确看待荣与辱

●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规范的体现和表达。

●   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荣辱观,才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明确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   反对拜金主义(理性对待金钱与财富)

●   反对享乐主义(自觉抵御享乐主义冲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三、成就出彩人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与历史同向

●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尊重并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   与祖国同行

●   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价值

●   与人民同在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章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   (一)理想的内涵特征

●   (内涵)

●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   (特征)

●   理想具有超越性(不仅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

●   理想具有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   理想具有时代性(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   (内涵)

●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   (特征)

●   信念具有执着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   信念具有支撑性(经受实践考验而始终坚守的精神力量)

●   信念具有多样性

●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信念)

●   (一个人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

构成了信念体系

●   在信念体系中

●   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

●   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

●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统摄力

●   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

●   科学的信仰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离开理想

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和追求,理想寸步难行。理想与信念合称为理想信念。

●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


●  理想指引方向, 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

●   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第二章 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   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哪些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就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   (二)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共产主义是什么?

●   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   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   共产主义最终要实现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

●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   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和接续努力。

●   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历史和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

●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的根本成就。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在领导制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在国体和政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这些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赓续了科学社会主义基因血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文化自信

●   道路自信

●   理论自信

●   制度自信

●   三、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 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   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第二章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实践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实现理想的途径是实践

●   一、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实然的矛盾。

●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

●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   怎么做?

●   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   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   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

●   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与追求。

●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   辩证关系: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   怎样做?

●   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   大学生要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于追求个人理想,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   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

●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   中国精神的含义: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   改革创新始终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   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

●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红岩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抗疫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等等

●   一、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   中国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   来源于传统文化 精神寓于文化

●   中国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   表现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   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理想是激励个体的精神内驱力,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

●   表现为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基因,汲取时代的丰厚精神滋养,是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系统解释。

●   伟大创造精神(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

●   伟大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   伟大团结精神(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   伟大梦想精神(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中国精神

●  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

●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   (一)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   弘扬中国精神,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重要的凝聚作用。

●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什么是民族精神?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   什么是爱国主义?

●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   爱自己的国家

●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什么是时代精神?

●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   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观念

●   培养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保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紧密联系,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 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   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   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   如何理解“国”字?“国”字的内涵

●   我们爱的“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

●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   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

●   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

●   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

●   捍卫国家的利益

●   为国家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现阶段爱国主义内涵(主要表现):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   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

●   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而奋斗

●   大学生如何爱国?

●   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   要在认识上深刻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   要以实际行动体现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   (一)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  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   要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   把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有机结合起来

●   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

●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台湾问题的五个基本点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   必须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

●   要贯彻《反分裂国家法》,旗帜鲜明的反对一切损害两岸关系的言行

●   大学生该如何做?

●   要感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  (二)促进民族团结

●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

●   处理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

●   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

●   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   是关系国家长久治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   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   要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

●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

●   (一)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   我们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   (二)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真正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   四、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   (一)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  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

●   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   (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   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   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新时代爱国主义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热爱和平的优秀传统,对外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文明和谐。面向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第三章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   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   二、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   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   创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   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   如何做?

●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   青年人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   (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   夯实创新基础

●   培养创新思维

●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第四章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代表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   一、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反映的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  价值观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  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荣辱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   紧密联系 互为依存 相辅相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   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   个人层面(公民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   (一)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重大问题,揭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   富强

●   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

●   富强就是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


●   民主

●   民主指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

●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   文明

●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   和谐

●   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   (二)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高度发展、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

●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

●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   自由

●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   平等

●   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状态

●   公正

●   公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法治

●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   (三)个人、公民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   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   涵盖了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

●   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  爱国

●   爱国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敬业

●   敬业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

●   诚信

●   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价值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基石


●   友善

●   友善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

●   三、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

●   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

●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导向

●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   (三)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   只有建立共同的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   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先进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的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   (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三)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气质

●   二、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引导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

●   (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   三、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实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真正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而且因其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往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真实性

●   (二)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   普世价值就是一种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且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价值观


第四章 第三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青年先进代表

●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   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

●   当代大学生要正确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加强价值观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   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把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切实做到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   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   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   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   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五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   1.起源

●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

●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   2.本质

●   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   道德是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   1.功能

●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引导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   2.作用

●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 规范 调节 激励 导向 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   巩固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三)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   人类道德的发展路程

●   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   总趋势向上、前进

●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   社会主义道德具有显著的先进性特征

●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优秀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   为人民服务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   (二)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   三、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道德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纲,它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着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根本要求,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   (一)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   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  (二)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   集体主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   一是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

●   二是先公后私 先人后己

●   三是顾全大局 遵纪守法 热爱祖国 诚实劳动 以正当合法的手段保障个人利益(亦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五章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   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  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   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   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   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

●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

●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强调发扬革命传统是我国民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   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  如何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   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   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吸收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第五章 第三节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

●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

● 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 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 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 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理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   一、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

●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特征

●   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   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   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公共秩序的含义

●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范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如工作秩序、教学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

●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   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

●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内容:


●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   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   助人为乐是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和关爱他人

●   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

●   保护环境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遵纪守法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   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   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   内容

●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   加强网络文明自律

●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   二、恪守职业道德

●  (一)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   职业的含义

●   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   职业生活的含义:

●   职业生活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

●   劳动观念(正确的劳动观念是维系人们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活的思想观念保障)

●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

●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

●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   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   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   爱岗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   诚实守信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   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做到公平、公正、不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

●   热情服务要求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应该在本职岗位上为群众服务

●   奉献社会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   三、弘扬家庭美德

●   (一)注重家庭 家教 家风

●   注重家庭

●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   注重家教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注重家风

●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

●   爱情含义:

●   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有

●   尊重人格平等

●   自觉承担责任

●   文明相亲相爱

●   婚姻含义:

●   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家庭美德内容:

●   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

●   尊老爱幼:子女要孝敬赡养父母以及长辈,父母要抚育爱护子女

●  男女平等:既表现为夫妻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又表现为平等的对待子女

●   夫妻和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互助互让


●   勤俭持家:勤俭持家既要勤劳致富,也要量入为出

●   邻里互助: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

●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   大学生在恋爱中要避免以下误区

●   第一,不能把友谊当爱情

●   第二,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   第三,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   第四,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   第五,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还要处理几种关系

●   一是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   二是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   三是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   四、锤炼个人品德

●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   (一)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   个人品德的含义:

●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   如何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   强化坚定地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   (二)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   如何践行

●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  向道德模范学习

●  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   (三)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   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   知荣辱: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   讲正气: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


●   做奉献: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   促和谐: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      一、法律及其发展历史

●   (一)法律的含义

●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

●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综上所述,法律的定义: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   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律

●   奴隶制法律

●   封建制法律

●   资本主义法律

●   社会主义法律是新型的法律制度,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

●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  本质特征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

●   法律制定


●  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   法律执行

●  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   狭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   法律适用

●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   法律遵守

●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或权力以及履行职责或义务的活动。



第六章 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  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法治思想

●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法治理论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   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

●   意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增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定力,前进动力,引领着法治中国建设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

●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关于政治方向: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依靠谁,走什么道路等大是大非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前进方向

●   关于战略地位: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深刻揭示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   关于工作布局: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和基本思路

●   关于主要任务: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国依法治国如何突破的问题,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战略安排

●   关于重大关系: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德治与法治等重大问题,揭示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关于重要保障: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什么保障的问题,指明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支撑和关键少数

●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   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一)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   这一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心地位,这是我们的最大制度优势。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   三、建设法治中国

●   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形成


●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   完善的党内法律法规

●   (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

●   法治国家是法制建设的目标

●   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

●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   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工程。

●   (三)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科学立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

●   严格执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   公正司法(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

●   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第六章 第三节 维护宪法权威

●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   我们要深入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正确理解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   充分认识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的重大意义

●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   1954 年宪法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它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并加以发展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我国现行宪法即 1982 年宪法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  (二)我国宪法的修改

●   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反映了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   回顾党领导的宪法建设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   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   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   (一)我国宪法的地位

●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   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   我国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   作用:


●   我国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效力:

●   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   内容:

●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道路,奋斗目标

●   我国宪法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   党的领导原则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   民主集中制原则

●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也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   三、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   (一)加强宪法实施具体怎么做?

●   坚持依宪执政

●   坚持依法立法

●   坚持严格执法

●   (二)完善宪法监督具体怎么做?


●   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   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   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第六章 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要积极培养法治思维,正确理解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适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平、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逻辑思维。

●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   法治思维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价值取向是指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身

●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

●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   权力制约(包括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   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   权利保障(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   程序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   二、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   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种类是不同的,其中被法律规定或认可的,称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享有法律权利的主体称为权利人,承担法律义务的主体称为义务人。

●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与其他权力观的根本区别。

●   法律权利

●   法律权利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障的法律手段。


●   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   法律权利的特征

●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   法律义务

●   法律义务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证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   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一种是不作为

●   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

●   法律义务的特点

●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   法律义务务必依法设定

●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   法律权利与义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

享受法律权力的主体,又是承担法律义务的主体。在法治国家,不存在只享受权利的主体,也不存在只承担义务的主体。

●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   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

●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   政治权利

●   选举权

●   表达权

●   民主管理权

●   监督权

●   人身权利

●   生命健康权

●   人身自由权


●   人格尊严权

●   姓名权

●   肖像权

●   名誉权

●   荣誉权

●   隐私权

●   住宅安全权

●   通信自由权

●   财产权利

●   私有财产权

●   继承权

●   社会经济权利

●   劳动权

●   休息权

●   社会保障权

●   物质帮助权

●   宗教信仰自由

●   文化教育权利

●   (三)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   权利行使目的的正当性

●   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   权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

●   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

●   (四)依法行使法律义务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   依法纳税的义务

●   三、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   大学生要尊重法律权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用法能力。


●  (一)尊重法律权威

●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   要求:

●   要信仰法律,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

●   要遵守法律,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

●   要服从法律,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要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

●   (二)学习法律知识

●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

●   参与法治实践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参与立法讨论、旁听司法审判、参与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  (三)养成守法习惯

●   增强规则意识

●   守住法律底线

●   (四)提高用法能力

●   维护自身权利

●   维护社会利益

用户:1***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5 14:50:32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5 15:55:16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5 17:06:27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6 16:30:15

用户:1***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6 18:12:30

用户:z***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7 11:38:13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7 15:12:08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7 16:47:54

用户:1***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8 10:04:10

用户:s***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3-12-28 12:11:02

用户:正***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1 09:09:41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1 20:48:52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2 10:35:07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2 14:22:45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2 21:01:39

用户:1***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2 21:04:28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2 21:28:41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3 13:49:24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3 14:07:16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3 22:01:04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4 12:01:23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4 21:58:54

用户:独***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5 18:19:55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5 20:55:51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6 13:50:59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7 10:42:58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07 17:20:13

用户:正***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10 18:03:48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11 14:30:09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1-13 13:44:14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3-05 14:14:33

用户:y***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3-11 15:59:18

用户:2***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3-20 21:56:43

用户:2***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4-26 08:03:24

用户:1***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5-13 09:58:44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5-24 16:02:13

用户:G***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5-25 09:53:03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5-26 20:00:43

用户:1***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06-18 15:11:50

用户:免登录购买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3版)
2024-11-25 19:49:49

    暂无商品评价

热门资源

医药护合集

   浏览:7348

39科教育学合集

   浏览:2429

【食品科学类】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笔记合集

   浏览:1710

【药学】合集

   浏览:1460

【文学历史类】资料合集

   浏览:1311